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信息 > 计划总结

视力保护色:
台州市科学技术局2024年工作总结和2025年工作思路
发布日期: 2025-01-21 17:00      信息来源:市科技局      浏览次数:

2024年,台州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调研浙江以及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精神,实施“创新台州”首位战略,深入开展“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高水平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创新浙江建设贡献台州力量。全社会R&D经费投入强度为2.68%,连续两年超国均;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74.52%(1-12月)、科创强基项目投资年度目标完成率为174.8%(1-11月),稳居全省第2;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21.54%(1-11月),居全省第4。

(一)科技工作顶层设计进一步强化。成立市委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委员会,组建创新台州三年行动工作专班,完善工作机制、谋划改革抓手,统筹做好教育科技人才改革和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两篇大文章”。召开创新台州建设工作推进会,制定了《构建“四链”融合的科创生态攻坚性改革实施方案》《创新台州三年行动计划》等方案。

(二)高能级科创平台体系进一步完善。科创平台提能造峰行动深入推进,加快构建以1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和19家全省重点实验室为“塔尖”的科创平台体系。省高档数控机床技术创新中心获批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参与“高端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国家科技重大专项7项,作为唯一集群促进机构推动创成浙东工业母机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新入围全省重点实验室6家,两年合计牵头建设9家、参与建设10家,数量居全省第4位。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省级国际合作载体基地新认定数均居全省第2。

(三)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进一步融合。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通过推进“一产业一研发机构”、“十链百题”项目攻关、科技企业“双倍增”等行动,进一步提升主导产业“含新量”。新增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各1家,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81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197家;新认定省企业研究院17家、省高企研发中心80家。科技创新、“两重两新”等项目强力推进,获2025年省“尖兵领雁”重大科技项目立项15项(数量居全省第4);9个省“千项万亿”科创强基项目完成投资23.59亿元,年度目标完成率居全省第2;入选第一批科技创新领域超长期国债项目1个,占全省总量的1/3。

(四)产学研用融通水平进一步增强。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融合体系,建立贯穿“技术需求—研发攻关—成果转化—人才金融”全周期的企业创新服务体系。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省科学技术奖等数量均创历史新高;水晶光电、华海药业、海正药业牵头组建的创新联合体列入省任务型创新联合体。充分发挥在台科创平台、在外科创飞地等载体作用,举办“台州科技活动周”“复旦大学·台州周”等产学研活动40余场,招引孵化企业46家,完成技术交易额约244亿元。

(五)“四链”融合创新生态进一步优化。50亿元规模的科创母基金落地运行,“先投后股”“先投先股”等“拨改投”机制探索推进。县域创新活力竞相迸发,椒江、仙居两地获“科技创新鼎”,椒江获省政府督查激励,仙居“高端人才引进+技能人才培育”打造高端医疗器械产业生态圈获第一批省创新深化试点评价为“优秀”。

二、2025年工作思路

2025年,台州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全会、省两会精神,实干担当、奋勇争先,全力构建“123+N”工作体系,即锚定高水平建设创新强市战略目标,深入实施“创新台州”三年行动和“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迭代实施N项“科技创新行动”,聚力打造全国成果转化应用优选地、“四链”融合改革先行地和民营经济科技创新示范地。

(一)聚焦创新策源力量储备,抓科创平台能级“三个跨越”。一是技术创新中心能级从省级向国家级跨越。开展重大科创平台提能造峰行动,高质量推进省高档数控机床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全方位推进中心产学研用“四大平台”建设,力争创建国家级科创平台。推进高能级科创平台、高校院所牵动的教科人一体改革,建立人才共引共育共用机制,积极争取省试点。二是重点实验室能级从市级向省级跨越。完善省、市两级重点实验室梯次培养机制,推动全省重点实验室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和功能优化提升,加快形成一批标志性原创成果。市级重点实验室实行动态调整、末位淘汰机制,优先在六大未来产业进行布局。三是校地共建科创平台从政府引导向市场化跨越。完善以质量、实效和贡献为导向的绩效管理办法,以校地合作平台体制机制改革为牵引,带动重大平台建设、前沿技术攻关、科技人才引育等方面实现更大突破。

(二)聚焦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抓创新重点领域“四个推动”。一是推动企业矩阵发展。开展科技型企业“1313”矩阵培育行动,坚持梯次推进、分类赋能、量质齐升,完善科技企业“三库”,打造科技型企业“雁阵”生态。二是推动企业联动创新。推广“高校+平台+企业+产业链”合作对接机制,支持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等,鼓励科创平台、高校在企业设立科研和成果转化平台,加快实现“一主导产业一省级研发机构”“一未来产业一市级重点实验室”全覆盖。三是推动企业协同创新。开展科技攻关“115”行动,建立健全企业主导、院所协同的技术需求凝练和科技计划项目形成机制,统筹省市县三级科技计划项目管理,鼓励企业设立研发准备金,重点在机器人、新能源、低空经济等领域组建创新联合体,争取获得更多省“双尖双领+X”等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四是推动成果在企转化。开展科技成果“双十双百”行动,迭代建设市县科技大市场和技术转移中心,发展壮大技术经纪人队伍,积极承接省“先用后转成果池”,推动科技成果职务赋权、单列管理、“先用后转”等集成改革,推动更多科技成果沿途转化。开展孵化体系“链式育成”行动,探索实施“人才+项目+孵化+基金”模式,重点扶持一批成效显著、特色明显的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提速建设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工程化服务平台,加速科技成果从“书架”到“货架”。

(三)聚焦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抓科创生态环境“四个融合”。一是创新与产业的融合。全力争创国家级高新区,做好现有省级高新区整合提升,推动工业大县省级高新区全覆盖。开展科技创新项目提速攻坚行动,以科创强基、“两重两新”、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亿元以上高新投资等“四类”项目为抓手,加快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开展六大未来产业创新引领行动,强化技术、企业、平台、人才等方面的科技支撑。二是创新与人才的融合。开展科技人才“强引擎”行动,深化人才引育用体制机制改革,壮大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技能型人才等队伍。探索推进企业与高校院所人才“互聘共享”、人才计划与科技项目联动协同、科学家与企业家跨界融合发展等机制,推动科创平台成为引育人才的重要阵地。三是创新与金融的融合。优化财政经费绩效评价机制,在科创平台、高校院所、人才创新项目等领域探索“拨改投”改革。开展科技金融创新改革行动,完善“VC+PE”科创投资体系,创新“股贷债保”综合金融服务模式,引导金融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开展“招科引研”行动,以科创平台、科创飞地、人才团队等载体,推动更多前沿技术、早期项目和潜力企业落地台州。四是市域与县域的融合。开展区域创新协同发展行动,运行专班工作“四项机制”,项目化、闭环化压实部门和属地责任,形成齐抓共管工作合力。开展台州湾科创走廊整合提升行动,以“一提升,两集聚,三转化”为抓手,推动廊内资源高效联通。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