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企业的成长常常与危机相伴,不断闯关前行。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来势凶猛,把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社区、每个城市,甚至是整个世界都困在了危局中。同样,我们温岭的“经济细胞”大中小企业也不例外,遭遇了困局。
当然,一向以自力更生著称的温岭企业家不会坐以待毙,他们的自救行动备受关注。
往年这个时候,对于台州市欧港鞋业有限公司来说,本该是忙着研发新产品,忙着参加广交会,忙着为下半年的订单做准备的时候。
而今年这个时候,欧港鞋业却把展位摆在了企业里,把展示放在了屏幕上,把销售渠道“开”在了微信朋友圈。
不到一个月,发展上百个代理
“疫情对于鞋企,尤其是对主攻外贸市场的鞋企来说,影响还是很大的。原本我们欧港的产品在外贸市场上是很受欢迎的,基本每年都有20%以上的增长,去年甚至增长了50%。但现在,我们90%的订单没有了,五六月后新增的订单也很零散。”这让欧港鞋业总经理黄群丹充满危机感,“我们必须寻找新的出路自救。”
以前欧港鞋业就曾通过专卖店的方式开拓过国内市场,积累了一定的品牌知名度,但是因为专卖店的成本太高,再加上外贸市场一直很好,公司订单供不应求,所以他们没能长期坚持下去。
既然已经尝试过线下销售,这次黄群丹就想着开拓线上市场,这是如今国内市场的蓝海。但是黄群丹没有选择淘宝、京东等成熟的平台,反而看中了微信朋友圈里的商机。
这几年微信销售越来越红火,在她的朋友圈里,很多人都曾穿过欧港的鞋子,对欧港的产品比较认可,所以可以先尝试一下。
“起初,我们就是自己在朋友圈里发产品,自己接单、发货,但发现这样非常费精力,实在忙不过来。后来,我们决定开发小程序,让消费者直接在网上下单,果然节省了不少时间。”但这样还是远远不够,所以他们又开始发展代理。“我们也没想到速度会这么快,从4月1日到4月底,一下子发展了上百个代理,一天就能销售六七百双鞋子。而且很多人因此对温岭鞋的认知发生了改变,原先很多人觉得温岭鞋质量一般,现在发现,原来温岭鞋也是很不错的。”
虽然朋友圈里的订单并不能弥补外贸市场造成的损失,但黄群丹十分乐观,“总算看到了一些希望。”
质量至上才有市场
黄群丹说,欧港鞋业的朋友圈商机之所以有这么大的潜力,最大的原因在于企业对开发设计的重视和质量至上的理念。
欧港的开发理念其实很简单。“我们就希望你穿了我们家的鞋子,还会来买第二双,把新客户都转化成老客户。”黄群丹说,“像我们在小程序里销售的鞋子,主力就是‘袜子鞋’,而它的主要特点就是舒适。”袜子鞋,物如其名,这款产品的鞋面就是由袜子材质的面料做成的。区别于一般鞋品的构造,袜子鞋鞋帮与鞋底之间没有鞋垫,也没有鞋带设计,加强了鞋子的柔软度和舒适度,不穿袜子也可以非常舒适。
“除了保证舒适度,在质量上,我们的产品都是通过欧标认证检测的。”她说,此前,欧港的鞋子已经卖到了美国、德国、意大利、俄罗斯、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印度、以色列、智利等国家,尤其是欧洲市场,几乎实现了全覆盖。
鞋业欧标:即CE标志,是一种安全认证标志,表明产品符合欧盟《技术协调与标准化新方法》指令基本要求,这是欧盟法律对产品提出的强制性要求,被视为制造商打开并进入欧洲市场的护照。具备CE标准认证资格,对现下因疫情转而开拓国内市场的欧港鞋业来说,是非常大的优势。
欧港鞋业车间里因为“机器换人”而减少的人员,也为企业减轻了压力。“我们都知道,温岭鞋企招人难,针车工人更是难招,所以我们在自主研发产品时,把这一方面也考虑在内,开发出来的鞋子,尽量避开了针车生产环节。”黄群丹说,有些企业光针车这一环节可能就需要上百人,而他们只有10个人。而且在他们的自动化车间里,1个工人就能管理操作10台机器。“在同规模的鞋企里,我们的人员可能是最少的,仅100多人。”
疫情之下更重研发
除此之外,这段时间,欧港还加大了开发力度。“现在这样的情况下,很明显接下去的订单会减少,在减少的订单里,我们怎么样才能抢到更大的份额,这就需要我们在质量上继续提升,在研发力度上不断加大,只有做出比别人更好的产品,修炼出更强的内功,我们才有更大的竞争优势。”黄群丹说。
事实上,自主研发一直是欧港开拓国际市场的重要武器。欧港鞋业每年在研发上都非常重视,“按一双鞋子的成本来算,研发成本占了30%以上。”他们自主开发的超纤鞋,在亚马逊上,客商标价84美元一双;在意大利,零售价达50多欧元;有俄罗斯客户从意大利将鞋子卖到了俄罗斯,一双是8000多卢布;而在国内,有人将这款鞋子从国外代购回来,花了1200元。
面对今年的特殊情况,欧港鞋业第一反应就是更好地握紧研发这个武器,花更多的心思在产品设计上,让产品更加与众不同。“我们不能停下研发的脚步,只有这样才能在市场恢复后,马上跟上市场的需求。”黄群丹说,他们现在已经和客户在做对接,为下一步开发做准备。“其实国外的客户也不悲观,一直在积极和我们联系,和我们共同开发新一轮的产品,就是为了在市场恢复正常后,马上跟上销售需求。”
在疫情影响下,对于企业来说,挑战无疑是巨大的,像欧港一样,走出舒适区,尝试新的模式又有何妨。也许会成功,也许会失败,但如果不迈出第一步,永远不会知道这是不是一条成功的路。